如果不是朋友邀約
中國山西這個地理課本讀過的地方
不知道在旅遊順位的第幾位
何時才會造訪,甚至不知道會不會去
原本 只是答應了要去西安看兵馬俑,爬爬西嶽華山
學弟說喬家大院也很有名,又正逢附近的平遙古城有辦攝影展
行程就加入了“山西省”這個有點突兀的行程
什麼黃土高原 晉商大院 好像真的要從書本裡跳出來在眼前
當時因為忙案子,所以行程安排都交給學弟
大的景點有共識後,我就安穩的忙工作
到了搭車去桃園機場的路上,看了細部行程
先搭華航飛到西安,轉南方航空至太原,宿一晚太原後
隔天搭公交車至平遙,在參觀當地幾個景點,靈石,介休等等
聽到有點大驚,因為號稱國中是地裡小老師的我
西安太原還很清楚,居然還有後面點點點的一堆小景點要去!
瞬間覺得很興奮
但人算不如天算,天算不如不算
我們兩人在報到櫃台托運行李,劃完位還跟華航地勤小姐小聊之後
在出關驗護照時,海關人員蓋下章之前,發現學弟的護照居然過期了一個半月
而我已經蓋了出關章 在海關的另一頭
傻眼........
只見旁邊的長官立即將學弟叫到旁邊,說若是過期一周
簽個切結書什麼的倒是還可以
且是進中國不看護照的,到可以放行
但過期一個半月是哪招,當場就被蓋上作廢章
然後華航地勤被海關人員叫過來唸了幾句說怎報到時沒看清楚
(其實是大聲叱喝 @@,學弟還一直跟地勤道歉)
最後就是學弟跟著地勤又回到機場大廳 改後天下午飛西安的班機
然後趕緊回家拿照片 隔天一早去外交部趕辦護照急件
學弟留了一張他女友的照片給我 說去山西時好好照料她!!
所以原本的山西三人行 變成了我跟學弟女友only Orz.....
阿都飛去山西了,行程還是得走
於是花了一個晚上瞭解了原來既定的山西行程中
有個叫張壁村的景點,包車從平遙過去約莫40分鐘
張壁村的特色是相傳有個綿延好幾千公尺的地下坑道
且是隋煬帝那時的大將軍劉武周所建造的地下古堡
所以張壁村 又稱為張壁古堡
張壁村是在山上的小村落,那時是介休市所經營要收費的景區
可以聘請解說員,帶你走像是迷宮的坑道比較安全
門票忘了但不貴,全程解說員40RMB
上圖為入村的城門口,張壁村從前就是軍事要塞,所以要進村都要經過這城門
見了城門就覺得應該是個很酷的景點,還好沒放棄

09年去的時候,解說員說目前是有財團要BOT將張壁村好好保存下來
住在當地的居民,等到計畫出來之後,就會搬遷
所以還會見到當地百姓的尋常生活
石塊鋪路,夯土為牆
這裡的規模不像麗江或是周庄那樣的大城
BOT以後,希望也能留下這樣小村莊的味道
從這進去是要往古地道,號稱地下五層,8500M只挖出1500M
廣場,這兒房舍都依照黃土高原的窯洞而建
廣場以前是村裡的集會所在 旁邊有廟 戲台
課本裡說的窯洞,黃土高原 真實呈現
地道其中一個入口,就在廣場旁的民宅之中
沒有解說員的話得一間一間找,現在還沒有做指標說地道往哪走
這樣挺好,拍景拍建築時不會要閃這個牌閃那個標語的干擾
廣場這居高臨下 打仗時最重要的指揮所
從不同磚牆顏色可以分辨新舊,看起來還是舊的居多
地道的樣子
大約只有1.5個成人的寬
高度大概籃球員田壘或是曾文鼎進來都要彎腰
地道內溫度甚低
解說員走的挺慢 只說我們別落單即可 慢慢來
因為今天沒什麼遊客
走地道我算也是小有經驗(自以為)
雖然沒去過馬祖的坑道,但跟巴黎的地下墓穴或酒莊藏酒的地道比起來
這兒真的是窄小很多
走出地道的地方,也是個窯洞式的民宅
地道出口,真的是太酷了
有點向聖母院鐘樓那種迴轉階梯的窄度
這小窯洞裡就一扇窗,一大炕,還有個假櫃子
窯洞外觀
黃土高原的土黏性擊高
依地勢而興建的窯洞內部,會再以木頭做橫樑
不知道窯洞有沒有列入文化遺產
應該是中國這兒才有的特色建築
我的天阿!原來出口就在村裡後山的懸崖邊
難怪書上介紹寫張壁村易守難攻
是說這樣要撤退去哪 後面只有萬丈深淵
學弟女友的背包上,是北京買的戰利品--08年京奧的福娃別針
至於一開始提到原定的山西三人行
因為我跟學弟只能請10天的假,學弟女友就自個兒先飛了趟北京
然後中間兩週山西陝西行程加入我們之後
她自個兒跟中國的旅伴要直奔西藏,真驢友!
轉了一圈後從後村逛
這兒的人家都已經遷走,感覺時間在這真的停住了
地上也沒鋪石塊 黃泥地跟夯土牆而已
是說夜間應該不開放吧? 沒燈沒人應該挺恐怖
走過幾間民宅樣
來到比較大的宅子,因為牆比較高
綿延整個大街
解說員說 這是布政司的宅子
是的 山西布政司 介休張壁村的分部
這位布政司有沒有收五千兩已不可考,但在外圍繞過他家真的挺大
目前內部整理中沒開放,門口居然有貼標語是怎樣 =__=
隨著解說員的腳步,大概是走到中村,這兒慢慢有一些當地居民出現
這個大水缸,除了蓄水功用以外,還是旁邊一顆大樹的命脈
水缸下雨注滿水的量,只夠大樹喝五天
所以若數日無雨,便要注水入缸
這大樹也挺有特色,稱做“槐拼柳”,一槐樹一柳樹拼成
千年槐樹拼上50餘年的柳樹,好像是火災,原來六棵千年古槐只剩一株
就將火燒後留下的柳樹嫁接齊上,而得名
這個場景,像極了戲劇“喬家大院”中,家丁飛奔回家傳訊時繞過的街景
喬致庸接受大媽安排,自己得娶陸玉函而背棄江雪瑛時,衝出家門也是經過類似這樣的轉角
千年以來在這兒發生的點點滴滴,隨著將來的財團開發,古蹟還能留下多少
見著我拿相機,微笑後依舊徑自坐著的老翁
村裡的廟,屋瓦看起來都是後來新修
解說員賣力述說關於建廟的歷史
以及其位置,跟風水,軍事等等的關連
解說員就是介休市當地居民,她說讀得是考古與歷史系
在這兒工作非常愉快,他說介休這兒的知識份子有成立委員會
監督古蹟開發的事宜,內地因為BOT而毀壞重修的族繁不及備載
有些是為了遮掩文革,有的是硬要新修,少了原來的味道
在這個各角度,拍了兩張我覺得此行最喜愛的照片(上&下)
古村落,老翁,石板路,黃昏
不知道老翁心裡真正的想法
是接受安排遷村,還是渴望留在落地生根的本家村裡終老
令一位老翁,見我拍照便笑
說著我聽不懂的方言,也聽不懂我說的普通話
旁邊大叔翻譯是說,我拍了照片,會不會給他寄過去
我還沒回答,正也在微笑時,大叔搖了搖手笑的更大
我說了從台灣來的,他似乎不知道台灣在哪
沿著主街走回入口,民眾越來越多
原來是黃昏過後,在山下工作的村民們一一返家
便在路上寒暄 聊天
想起了小時候在中和有許多眷村,我跟弟弟都會到眷村裡丟棒球,亂跑之類的
太陽快下山時,也是很多老伯伯 阿姨在村裡聊天
他們都知道我們是馬路上麵包店的小孩,還笑笑的說過某某次我算錯帳了 @@
現在住在城市裡,幾乎沒有這樣濃厚的人情味了
與這兒的人
大多是一面之緣
四目相交
轉身之後
各自滄海桑田
包車的司機在村外等著我們,還問說明天要不要上棉山
我說挖,是那個寒食節由來的那個棉山嗎?
倒是他狐疑的表情說:什麼是寒食節.........